杨焜 :1949到2009,我在武汉

发布时间:10-01-01 19:18:00 作 者: 浏览次数:
我于1948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医学院(六年制)。1948-1951年任国立武汉大学医学院(今武汉同济大学)助教。当时,武昌珞珈山地区已经成为解放区,只有在那里,我们才能听到"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欢喜"的歌声。在白崇禧集团的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武汉,人心惶惶,传闻白崇禧手头持有武汉大学参与共产党地下活动的老师学生的黑名单,在蛇山已挖好防空洞,将就地枪毙380人。就在此时,肖劲光率领的四野十二兵团长途奔袭,打到孝感,已做好强攻汉口的准备;解放军第四十军一五三师在团风至武穴一线强渡长江,准备包抄武昌;而国民党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五"绥靖区"司令张轸率领五个师在金口宣布起义。既没有经过浴血奋战,也没有通过和平谈判,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当时,我住在东厂口,也就是现在的武汉教育学院那里。下午解放军进城,全城的人都疯狂了,我们在街上化装游行、扭着秧歌、唱着歌,全城人都沉浸在这"突如其来"的和平解放的喜悦中。

1950年,中国高校之间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武汉大学医学院分出,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成中南同济医学院(即后来之同济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我也就跟着医学院从武昌到了汉口。230名教师和492名学生在武汉原华商跑马场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开始了新的创业,当时整个学校只有几间临时的教室,食堂都是用帐篷临时搭建的。学校四周一片荒凉,夜里出行都有可能遇见蛇。后来随着国家的不断强大,学校周围发展起来了一个又一个城市商圈,长江大酒店、亚洲大酒店等等。校园里的房子,也由原来低矮的平房或小楼房变成了现在气派的大楼了。只有当时卫生系教授财宏道设计的水塔和现在的校史陈列馆保存下来。

1950以后,同济医学院的发展也经历了波折坎坷。文化大革命时期,同济医学院八个国家一级教授中有三人自杀,这是同济的一大损失啊!一些我很熟悉的朋友也是在那个时期离世的。(讲到这儿,老人不时扼腕叹息,表情凝重)当时我也被人贴了大字报,抓起来要批斗我,后来文化大革命工作组、基础医学院党总支书记、学校的总支书记都出面保护我,这才救了我的命。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这对于知识分子来说真是第二次解放了。昔日抬不起头的知识分子,终于摘掉了臭老九的帽子,我们扬眉吐气、精神愉快,工作积极性也高,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科研机会。我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与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只有兢兢业业的工作,才能报答党的救命之恩。在我的研究生共同努力之下,我出色的完成了课题,还两次受到湖北省政协对为四化建设作出显著贡献的表彰与奖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我从1948年到1998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五十年,主管教学工作。不像现在上课都使用PPT,在我们那个年代,年轻教师们上大课前都要花费很大精力备课,修改讲稿、预讲、教评等等。一个好的大学老师要善于"转化"--使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将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智能型"的学生。"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我希望现在的大学生们能够在学习之余,多去图书馆,多思考。比起以前我们进图书馆借书都要担心被批评走"白专路线",你们现在的条件比过去好太多了。

退休以后,我还是很关心我们学校的发展,人虽然退下来了,心还没退。前几年,对于学校的会议、活动还经常参加,对于医学院的发展问题,也常常直言不讳地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合校以后,同济医学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思路和其他学科不同,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医学院的发展需要自己发挥的空间。

"不活九十多,就是你的错",我现在每天晨起锻炼身体,有空写些诗歌,偶尔在《健康指南》杂志上发表些保健文章,今年刚出版了一本书--《我的风雨人生》用来自我回味、赠送亲友。我今年八十七岁了,看着武汉一点点的变化,目睹了汉阳的武汉经济开发区、武昌的东湖高新科技开发区、武汉商业区的发展;从黄家墩机场到天河机场的变迁......看着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繁荣,坚强地经历了非典、雪灾、地震,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全世界对于中国有了崭新的认识。今年,我刚和老伴去北京旅游,看了"北京三大怪"--鸟巢(奥运会场馆)、鸟蛋(国家大剧院)、鸟腿(中央电视台新办公大楼)。

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了,变化是在太大了!

杨焜 :男,1923年5月生,湖南省邵阳县人。同济医科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48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医学院(六年制)。1948-1951年任国立武汉大学医学院(今武汉同济大学)助教。1952年转入中南同济医学院(后改名武汉医学院),即现同济医科大学,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同济医大校务委员、校科协委员、基础医学部学术委员。曾任湖北省暨武汉生理学会第四、第五届理事长;湖北省人大第六、七、八届常委。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49年。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与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共发表论文80余篇。获省优秀论文一等奖1篇,二等奖7篇,收入国际期刊《生物学文摘》7篇。获省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局部组织RAS在高血压中的作用与机制》,二等奖1项《阿片肽与血管紧张素Ⅱ在低位脑干的心血管调节作用》。著作六部,其中主编三部:《医用生理学》(湖北科技出版社1987年),《医学生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中暑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协编三部:《高温生理与卫生》,《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人生百岁不是梦》。曾多次评为校先进工作者,两次受到湖北省政协对为四化建设作出显著贡献的表彰与奖励。其业绩被收录入《中华医师大全》。

(作者:同济校区记者团 熊杰 沈杨骏 张敏)

上一条:归国给我带来无限的成就感——记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金海
下一条:闪光的麦粒——记华中科技大学侨联常务副主席何光源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