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民进会员刘静宇教授、姚镜教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张学教授合作,成功揭示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疾病的致病原因。该研究成果10月24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America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此篇名为Gain-of-Function Mutations in SCN11A Cause Familial Episodic Pain(《SCN11A基因获得性功能突变导致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的论文中提到,该合作研究团队应用先进的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在两个大的中国发作性疼痛家系中发现SCN11A基因上存在2个错义突变,通过家系内共分离分析、1021例大样本正常对照验证等,结合SCN11A基因功能研究,最终成功发现并克隆了人类疼痛疾病的又一个致病基因SCN11A。
据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刘静宇介绍,这两个大的中国发作性疼痛家系共有28位患者,两家系患者的临床特点类似:疼痛的主要部位发生在下肢远端,偶发在上肢的肘关节、指关节和掌心;周期性疼痛发作时间常在午后,阴雨天、换季、疲劳和身体虚弱(如感冒过后)常可诱发;幼年发生频繁,随着年龄的增长,疼痛发作次数、发作周期、疼痛程度等减少;疼痛时伴随出汗以及疼痛部位发凉,热敷疼痛稍缓解,但疼痛严重时口服抗炎去痛药可以快速缓解疼痛。
在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后,刘静宇等研究人员对这两个家系进行遗传分析,排除三个离子通道基因SCN7A, SCN10A和TRPA1(它们的获得功能突变可以导致类似的神经性发作性疼痛)是导致这两个家系患者的发病原因。利用全基因组微卫星标记将这两个家系的致病基因锁定在3号染色体(3p22.3-p21.32)上,进一步利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第一个家系的一位患者测序,分析发现定位区段中SCN11A发生一个错义突变,随即对第二个家系患者桑格测序,发现SCN11A发生另一个错义突变。这两个突变分别在各自的家系中与疼痛表型共分离,分别在1021例家系外正常人群中不存在上述突变。
刘静宇说:"这2个突变使我们在遗传上证明了SCN11A基因突变是导致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疾病的原因"。为了进一步确认研究结果,刘静宇等又从电生理进一步研究发现,SCN11A基因突变会导致细胞膜钠离子通道活性增强,从而导致细胞对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引起相关感觉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快速发放而致痛。
刘静宇表示,疼痛致病基因SCN11A的成功克隆,拓宽了疼痛的致病基因谱,为进一步研发治疗疼痛的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必将为疼痛患者带来希望。
据了解,刘静宇教授于2010年9月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她主要从事人类重大遗传病致病分子机制研究。从2007年开始,刘静宇教授克服重重困难,四处收集样本、寻找合作伙伴。她与同事王擎教授、刘木根教授等联手定位了一个新的IBGC疾病遗传位点,该研究结果已于2010年发表在《美国医学遗传学杂志》上。2012年2月13日,刘静宇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张学教授领衔的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在线发表了名为Mutations in SLC20A2 link familial idiopathic basal ganglia calcification with phosphate homeostasis(《SLC20A2基因突变导致家族性特发性基底节钙化与磷稳态相关》)的研究成果。他们在颅内钙化疾病研究中取得新突破,成功揭秘特发性基底节钙化疾病的罪魁祸首。近年来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和863等多项科研项目,在Nat Genet、Hum Genet、Am J Med Genet, J Invest Dermatol等国际SCI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名义发表SCI论文20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90。2005年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1项,2009年获湖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三等奖1项,2006、2008、2010年分别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2012年获湖北省"科技创新源泉工程"创新创业人才、2011-2012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十佳女教工称号、2013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三育人奖。